信號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王雍君:立足穩中求進 財稅改革當總攬新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提出了201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作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第一年,2014年將會有哪些改革舉措付諸實施,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哪些新信息?就此,記者專訪了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
王雍君指出,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了201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同時將保障糧食安全、調整產業結構、防控地方債務風險、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改善民生和提高對外開放,鎖定為明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這是繼十八屆三中全會頒布實施《決定》之后,黨的決策高層為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而開啟的新局。新局明顯地體現了一以貫之的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工作基調和理念,旨在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貫性的同時,推動《決定》對新一輪改革所做的頂層設計盡快付諸實施,這正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造改革紅利、啟動新的增長動力源之前提條件。如何妥善應對改革紅利消失和新的增長動力不明朗這兩大挑戰,正考驗著執政者的執政能力和政府的施政能力。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初步答卷。其中的每項任務,都直接涉及重大而艱巨的改革。
他認為,會議釋放出的主流改革信號,就是在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戰略基調下,以財稅改革統攬新局。在六項任務所涉及的所有相關改革中,財稅改革的份量最重。其中,防控地方債務風險和改善民生,本身就是財稅改革的重要目標和組成部分。其他四項任務,則與財稅改革密不可分。沒有財稅改革的支撐,這些任務將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真正落到實處。以此言之,會議對明年啟動新局所作的戰略部署,與《決定》關于“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之論述,在理念和思路上高度契合。
王雍君指出,關于財稅改革的部分,會議提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主要包括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調整支出結構、厲行節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以及防控和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其中,會議對債務風險防控問題的專門論述,可圈之點之處最為突出,凸現出在新局中的特殊重要性。邏輯上可以解讀,如若不能及時和有效管控日益累積起來的地方債務風險,新局的所有任務和相關改革,都很可能勞而無功。
他談到,會議對地方債務風險管控開具的兩劑藥方,切中現行債務管理體制之軟肋。其一,以全口徑預算管理作為實現源頭控制的突破口和制高點。全口徑預算的本質在于確保政府預算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多年來,由于政府債務在預算程序中嚴重缺位—債務舉借和償付均不遵循法定預算程序,特別是脫離正常的預算申報、審查、批準和執行控制程序,預算報告中也只是呈現出支離破碎的債務信息,以至預算程序無法有效約束和引導政府債務行為,這是導致債務規模日益膨脹、風險不斷累積的關鍵原因。
其二,將債務納入政績考核,強調省區市要對本地區的地方債務負責。王雍君談到,現行黨政官員問責制存在不少明顯的缺陷,而債務問責的缺失極大地助長了“管借不管還”的冒險行為。直到今天,“誰應對債務膨脹和風險累積負責”的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以此以往,后果不堪設想。
最后,王雍君指出,充分落實會議對防控與化解債務風險所作的決定,需要盡快推動10項相關的制度建設:
新增債務必須在預算準備和編制階段申報,并經本級人大審查和批準,預算執行階段原則上不得出臺新增債務的政策;預算報告中須明確列示預算年度決定舉借的債務和償付的債務本息;中央政府盡快頒布實施全國和省級轄區的債務總額控制規則,比如債務余額不得超過GDP的某個百分比(各省應有區別);中央政府應明確規定所有1年期以上的政府債務資金,必須用于投資,不得用于經常性開支;中央、省級轄區、地市級轄區和縣級轄區,應盡快建立對下的4級債務預警系統;各級政府應盡快編制和定期披露政府債務報告,包括債務存量、增量、類別、償付以及量化的債務風險信息;盡快研究制定《地方債務管理法》;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穩各自的債務責任,上級政府不得向下級政府發出錯誤的(兜底)信號以避免道德風險;將債務問責納入黨政官員的問責機制中;推動政府債券市場和債券評級機構建設,逐步加強對政府債務的市場約束。
信號二:對DGP認識更加深化著力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
汪三貴:區域協調發展要與針對性扶貧有機統一
會議分析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提出了201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會議指出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將是明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就此,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汪三貴,他認為,區域協調發展和扶貧要有機統一起來,區域增長的同時需要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扶貧。
會議指出,完善并創新區域政策,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扎扎實實打好扶貧攻堅戰。汪三貴認為,當前區域發展確實需要完善和創新一些政策。目前,面臨著兩個比較重要的挑戰。一是區域開發規劃規劃已經做完,規劃資金量很大,但是落實起來并不是很理想,資金能不能落實,地方債能否承擔,地方上沒有底。第二,我國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跨行政區的,扶貧發展中具體怎么協調,沒有很好解決,需要進一步探索落實。
汪三貴認為,從扶貧的角度看,區域協調發展與扶貧需要有機統一,區域發展如果項目很大,實行不是很細,很多項目只是促進區域發展,扶貧的作用非常有限,貧困人口受益有限。以前的專項扶貧到現在的連片特困區,有些項目不是針對貧困人口的,只能通過間接帶動貧困人口,但是帶動作用有限,有些項目,需要地方政府配套投資,資金落不到實處,項目實施可能縮減規模或者需要農戶出錢,貧困家庭通常參加不了,所以,區域開發和真正扶貧怎么有機統一,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對真正的貧困戶,要有針對性的項目。
汪三貴指出,區域總體發展,必須要有更有針對性的幫助窮人,這次會議提出來,將其放在了比較重要的位置,但是還需要一系列的具體措施。“真正幫助窮人是很難的,貧困縣取消GDP考核,有利于社會發展、民生改善。但是,這只是激勵問題,還需要很多具體措施,更加有針對性的扶貧”,汪三貴說。
信號三: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曾業松:強調“糧食安全”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做鋪墊
會議分析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提出了201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作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第一年,2014年將會有哪些改革舉措付諸實施,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哪些新信息?記者專訪了三農經濟研究專家、中央黨校研究室巡視員曾業松。
曾業松指出,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強調了改革的整體性和有效性。所謂整體性,就是將改革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所謂有效性,就是以改革促發展,促方式轉變,促結構調整,促民生調整。
曾業松談到,本次會議前所未有地把“糧食安全”放在了首要地位,并且務實地提出了五大戰略舉措。他指出,貫徹這一戰略方針,要做到“五個堅持”或者“五個不能”。首先是“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方針不能動搖;其次,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原則不能改變;第三個是適當“利用市場平衡需求”的戰略不能放棄。由于我國自然條件的客觀限制,所以通過進口糧食,可以緩解我國環境對糧食發展的約束。
第四點體現在強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努力不能放松,本次會議提到要“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因此我們的努力不能放松。最后一點,保障糧食安全的思維不能僵化。我們過去強調保證糧食安全,要保護好耕地紅線。但面臨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人口發展的需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以改革的精神來實施糧食安全的戰略。
最后,他強調保證“糧食安全”應該做好“三個大”:科技興農要有大突破,糧食生產不足的時候要依靠科技的進步;農業資源利用要有大視野,因為我國農業資源種類非常多,要做到農地、山地、林地的開發,突破思維限制;農業生產方式要有大變革,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模式日益多樣,向著更加規模化的方向發展,農業向著多附加值的產業發展類型發展。總的來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糧食安全的問題的部署,為之后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做了鋪墊,提出了指導思想。
信號四:產業結構調整雙管齊下
李義平:轉方式調結構關乎中國經濟能否“由大到強”
會議分析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提出了201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作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第一年,2014年將會有哪些改革舉措付諸實施,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哪些新信息?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李義平。
李義平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明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結合起來,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上下工夫,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他談到,明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首當其沖的就是保證糧食安全。糧食是一個特殊的商品,保障糧食安全必須靠自己。我們要有危機意識,現在農業是經濟發展的短邊,一些地方政府近似于瘋狂的圈地,賣地,可以種糧食的土地越來越少,種糧食的農民越來越少。一些資本進入農村后也改變了農民土地的用途,要明確地方政府在保護耕地方面的責任,并且加以切實追究。不能把發展等同于賣地,把城鎮化等同于圈地蓋房子。招商引資是用我們不能移動的土地,子孫萬代賴以生存的土地換人家可以移動的技術、資本,要算賬,不能為了政績,為了眼前的利益,給所招項目以特別有利的優惠,不能為了招商引資什么都不顧。
他指出,轉方式調結構很重要,涉及到中國經濟能不能升級,能不能持續發展,能不能由大到強。問題是轉了很長時間了,效果不太明顯。我們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結合起來,切實打破地方保護,建立統一的、有效的市場,讓市場淘汰落后。調結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是創新,形成新的產業和新的增長點。在市場經濟下,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必須創造環境,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企業能不能成為創新的主體,關鍵在于與之相關的制度安排。
李義平認為,地方債問題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地方政府約束軟化,像計劃經濟下的國有企業,存在著盲目擴張的問題,只享受盲目擴張帶來的好處,很難為盲目擴張造成的損失負責。很多債投向了沒有質量,沒有效益,難以回收的項目。應當明確,把本來七八十年后應當辦的事放在眼前來辦,就是資源浪費。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政績和升遷,借債搞亮點工程,片面追求GDP。中央提出糾正片面用GDP衡量干部的標準,加強對地方債的審計都是十分準確及時的。
最后,他指出,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地方政府不能扮演市場主體的角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不等于讓政府直接上項目,辦企業,政府可以創造環境、把投資上項目的問題交給企業。一般情況下政府也不能給優惠政策,優惠政策會扭曲市場價格,傳遞錯誤信息,破壞市場機制。
信號五:積極防控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劉尚希:防控地方債務風險 亟需建立規范的投融資體系
會議指出,要著力防控債務風險,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此,記者專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他認為,地方債務問題忽視不得,要有效防控,需建立一套規范的、風險可控的投融資體系。
劉尚希分析,地方債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一方面與金融關聯,地方債如果出現風險會波及到銀行等金融機構。另一方面,地方債與地方財政有關系,如果地方債出現風險,地方經濟受到影響,地方財政能力削弱會,這樣債務可能會向上轉移變成中央的債務。因此,“地方債橫向會影響金融,縱向會影響中央,這個問題忽視不得”,劉尚希說。
劉尚希指出,地方發展不可能不借債。不借債可能會影響在建項目建設進度,基礎設施融資問題也難以解決。但也不能說完全放開借債,要根據實際建設需要和經濟發展水平控制好債務規模。如何有效防控地方債務風險?劉尚希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目前的地方投融資機制是缺位的,盡管有一些投融資平臺,但是不夠規范。要對這些平臺進行整合治理,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地方規范的、風險可控的投融資機制是首要的。如果沒有這個投融資機制的建立,防控風險的目標可能落空,無法實現。
此外,劉尚希還指出,地方政府責任定位要清楚,地方是一個整體概念,省級應該有轄區債務風險的監控,建立地方省市縣投融資機制,才可能真正防控債務風險,此外,還應把現有債務分門別類進行清理。
信號六:全面深化改革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唐任伍:“保底線、突重點、建制度”為民生建設定調
作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第一年,2014年將會有哪些改革舉措付諸實施,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哪些新信息?就此,記者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
唐任伍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14年的經濟發展進行了周密部署,穩中求進是總基調,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是基本思路,民生保障和改善仍然是 2014年六大經濟工作的重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將改善民生作為第一要務,傾聽人民呼聲,響應人民期待,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2014年的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原則是保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
他談到,保住底線是民生制度改革的基礎。所謂保住底線,一是全體居民收入能夠得到提高,讓老百姓能夠分享到改革發展成果;二是要把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讓更多的人能夠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讓“飯碗”多起來,尤其是2014年又面臨700多萬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還有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人員需要再就業,就業工作好壞與否,直接關系到民生底線的保障問題,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創造寬松的就業環境,為居民自主創業降低門檻,為千千萬萬的創業者和就業者創造機會。三是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讓千千萬萬居民的荷包鼓起來。四是創新扶貧機制,加大扶貧力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對貧困地區的水、路、電等具有先導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支持。
唐任伍強調,突出重點是民生保障的關鍵。民生保障和改善一定要突出重點,瞄準那些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和主要領域,滿足老百姓的期盼。這些重點,就是要實現老百姓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困有所助、災有所幫等等方面,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老百姓構建起一個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尤其重要的是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讓老百姓的“憂居”變“宜居”;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的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讓老百姓能喝到清潔的水,呼吸道清潔的空氣,享受到陽光、綠色,免受霧霾、沙塵的困擾,提升幸福指數。
他認為,完善制度是完善民生的保證。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老百姓從基本溫飽到營養健身,從遮風避雨到宜居環保,從先富起來到共赴小康。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判斷標準也越來越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因此,必須要有制度的保障,才能使民生保障和改善呈現良性循環。因此,要建立起一整套防止階層固化、創造機會公平、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體系,破除二元體制,打破利益板結,縮小貧富差距,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讓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落到實處。
最后,唐教授談到,輿論引導是民生保障的支撐。民生保障和改善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一定要通過新聞媒體等各種輿論工具進行正確引導,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民生觀,建設起一種良好的民生心態。要讓全體國民懂得,民生保障和改善必須與國情及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能急于求成、操之過急,要避免一些領導人以改善民生為幌子,搞不切實際的許諾和政績工程來博取選票的機會主義行為,要吸取歐洲一些國家的高福利陷阱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