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白色的燕尾帽,一身白大褂,經常腳步匆匆,永遠暖暖的笑容。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一三〇團醫(yī)院的門診、住院部病房、搶救室,甚至病人家中,都有她溫暖靚麗的身影。 她叫劉泉利,一位“70后”醫(yī)護工作者。二十多年來,她視病人如親人,舍小家為大家。經她護理過的病人都說,劉泉利就是他們心中最美麗、最可愛的白衣天使。
1.她是病人的“鎮(zhèn)靜劑” 把患者當親人一樣對待
年近八旬的冀天才老人是位患有腦梗、氣管炎、腦血栓等多種病癥的老病人,老人每年都要多次住院治療,由于長期受病痛折磨,冀天才經常煩躁,無端發(fā)脾氣,每當這時,劉泉利就會像女兒一樣細心地去安撫老人,直到老人安靜下來耐心接受治療,同房病友都說,劉泉利就是冀天才老人的“鎮(zhèn)靜劑”。冀天才的愛人朱秀風說:“小劉護士長每次來到老冀的病房,都會拉著他的手和他說話,哄他、逗他開心。”
74歲的王至俊老人雙目失明,還患有腦梗、腦萎縮等多種疾病,他愛人高秀珍也患有高血壓,雖然老兩口有兒有女,可兒女們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在醫(yī)院陪護。每次王至俊住院,劉泉利都會親自或者要求護士為老人洗頭,老伴兒高秀珍不好意思麻煩護士,不讓護士們做,劉泉利就趁老太太回家做飯的功夫,親自為王至俊洗頭,擦背。每次護理完,王至俊都會感動得默默流淚。
2007年10月的一天,劉泉利為一位腦出血病人做完護理后,這位不能開口說話的病人忽然吃力地舉起手在空中給劉泉利比劃,不明白病人想要什么,她把紙和筆遞到病人手里,病人在紙上歪歪扭扭寫下了兩個字“謝謝”。那一刻,劉泉利感動得無以言表,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為做一名好護士 她常向同事請教學習
內科是醫(yī)院的大科室,工作忙,專業(yè)性強,急危重癥病人多,病情變化快,這就要求護士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有良好的業(yè)務技術。在日常工作中,劉泉利經常告訴大家要做一名好護士,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打針、發(fā)藥、執(zhí)行醫(yī)囑上,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為培養(yǎng)理論強、技術硬的護理隊伍,劉泉利制定培訓計劃,在科室里形成比學習、比技術、比服務的良好氛圍。
為了不斷提升自我,劉泉利不僅虛心向臨床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請教,還向剛畢業(yè)分配來的年輕大學生學習。工作再苦再累,八小時之外,她也要擠出時間學習專業(yè)理論知識,了解最新醫(yī)學動態(tài),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她還積極參加各種業(yè)務培訓學習,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醫(yī)院,解決了醫(yī)院在臨床工作中存在的諸多不足。
3.“能看到病人的笑容,我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買孜古麗1998年來到一三〇團醫(yī)院工作,和劉泉利共事了十多年。“她就像個知心姐姐一樣關心著我,泉利姐是我學習的榜樣。”買孜古麗說。 買孜古麗回憶說,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因為不會說漢語,總覺得周圍的環(huán)境很陌生,也害怕自己會被孤立起來。進科室后,第一個和買孜古麗打招呼的就是劉泉利,雖然那時候聽不太懂劉泉利說什么,但買孜古麗被她的熱情感染了,不再害怕。從那以后,劉泉利就手把手地教買孜古麗業(yè)務操作和漢語,買孜古麗無論遇到什么難事兒,總是第一個想到劉泉利。
護理工作是醫(yī)護的基礎,常常要圍在患者身邊,遇到脾氣不好的患者,但劉泉利總是輕聲輕語地詢問,安撫患者的情緒,給患者打水、擦洗、翻身、剪指甲。“要求我們做到的,她總能做得更好。”買孜古麗說。
護理工作沒有假日和晝夜之分,為了能讓護士姐妹有更多時間休息,劉泉利經常替同事值班。在同事們眼中,劉泉利更像一位貼心大姐。 一次凌晨2點,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了正在熟睡的劉泉利,她迷迷糊糊地拿起電話,電話那邊傳來焦慮的哭泣聲:“護士長,我姐姐突然高燒沒人管,今天的夜班上不成了,怎么辦?”劉泉利知道這位護士的姐姐是位殘疾人,生活需要照顧,便馬上安慰這位護士:“沒關系,你在家好好照顧姐姐,我來替你上。”放下電話,劉泉利立刻穿好衣服,騎上自行車就趕往醫(yī)院。
“只要能和我的患者、我的同事們在一起,能看到病人的笑容,我覺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劉泉利說。樸素的言語中,卻彰顯了“南丁格爾”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