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六旬、頭發花白的喻克倫老人,35年前干包工頭欠下工友共計4萬元工錢。35年來,這件事一直纏繞在他心頭,他從未忘記當年的承諾,做夢都想著還工友的工錢。2016年初,他終于自掏腰包將拖欠工友的工錢全數發到每個人手上,踐行了當初的諾言。
1978年,四川眉山仁壽縣始建鎮營山村村民喻克倫聽說甘孜州丹巴縣到阿壩州小金縣要修公路,喻克倫和幾個年輕人就相約外出闖蕩,成了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包工頭。
然而,到威寧后接的第一個活,是修當時黑石頭區到銀廠鄉的公路。當地條件很惡劣,下了汽車還要走一整天才能到工地。大家就地砍樹在半山腰搭成工棚,下雨時漏雨、刮風時漏風。但是工友們都拼命工作,卻一直沒有領到工錢。喻克倫回憶說,做了大約3個月,因為業主單位一直沒有發工錢,工程便沒再繼續下去,有些人干脆回了四川老家。
之后,喻克倫又帶著人去做了兩個修路的活,“但這兩個工地,依然沒拿到工錢。”喻克倫說。
做了這幾個工地后,喻克倫沒有再回四川,而是繼續在貴州攬活,后來全家定居在貴州水城縣。“我沒有回來,也讓大家多少有些猜測。”喻克倫說,盡管大家表面上沒說,但他知道有人私下懷疑,是不是他把工程款獨吞了。
“不管別人欠不欠我,我始終虧欠鄉親們。”喻克倫說,當年帶出去的人,都是自己和妻子老家的人,本想帶著大家一起過好日子,卻不想連做幾個工地都沒拿到錢。多年以來,他雖想自掏腰包把賬結了,但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
喻克倫的女兒喻丹,出生于1981年。她從記事起,每到年關,就總聽到父親會念叨,說應該盡快把拖欠的工資兌現。
喻丹起初也不理解,“我們最初還住在牛毛氈棚子里,自己的溫飽都沒解決,哪來的錢還賬?”喻丹說,最困難的除夕年夜飯,一家人只有一捆萵筍。后來她覺得父親的念叨已經是一種習慣。
1980年末,工友黃漢全在貴州威寧縣攬到了修路的活,寫信給喻克倫,讓他帶人去一起干。喻克倫一聽,立即和村民龍德康分頭在老家組織人。1981年1月,一支三四十人的隊伍拉了起來,成員主要來自仁壽縣,少部分來自鄰縣井研,分幾路趕往貴州。
在貴州的每個除夕,喻克倫一家從來都不是四口過的,最多時要多七八個人,要么是父親手底下的工人,要么是四川老家過來打工的人。喻丹和弟弟上大學時,父親整天在工地上忙。“一家人吃穿用都靠他,他手上和腳上都皴裂了一道道口子,第二天還得繼續上工。”喻丹說,在外地打拼的父親很不容易,“那時候太窮了,更別說還賬了。我覺得他并不會賴賬,確實因為沒錢。”喻丹說,這么艱難的情況下,父親仍然是熱心腸,就是個“爛好人”。當地一個酒鬼找他借錢,說要給女兒交學費,“我們都知道那個人是借錢買酒,父親身上也沒錢,他還是找人去借錢。”顯然,這錢也是有去無回。“他卻說就算是積德,保家人平安,好人好報。”
父親每至年關的念叨總是以不斷嘆氣告終。前些年,一家人才從牛毛氈房里搬出來了,父親也不斷接到工程項目,但家里經濟仍不見寬裕。喻丹記得,每年春節前,父親都是忙著要賬,可家里過年總顯得窘促,“要回來的錢要不全都發給工人了。”喻丹說,父親不會玩樂,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最近兩年,父親念叨更頻繁,而且顯得很著急,“他說一定要快點去還了,有的工友都去世了,從他的話里,我能聽到愧疚。”
喻克倫一直盤算著,要結清100多名工友的工錢。但迫于生計,直到35年后,他才了結這一樁心愿。
當年小分隊散伙后,喻克倫沒有回老家,自己又接了幾個工程,但是依然沒有掙到錢。喻克倫說:“后來兒女相繼上大學,一家人要維持生活,根本無法兌現100多人工資。”2015年,兒女都已成家并參加工作,喻克倫覺得家里的壓力沒有那么大了。2016年春節前,喻克倫揣著2萬元現金,吃完除夕夜團年飯,便讓兒子開車回四川仁壽老家。正月初一,喻克倫直接來到當年的大包工頭黃漢全家,告訴他:“我下面的100多號工人的工資要結清了。”然后,他又和妻子帶著現金,回到妻子老家,找到了龍德康,明確表示要兌現35年前的諾言,龍德康很快通知了其他工友。
正月初二下午,喻克倫又敲響了“帽根兒朋友”胡玉琪的家門。胡玉琪已過七旬,他當年受托管理工程賬目。雖然30多年幾經輾轉,胡玉琪一直保存著手中的賬目。“我一直相信,肯定有一天會用上。最近三四年,喻克倫每次回仁壽,都要來看我,都提了結賬的事情。”胡玉琪說,“這回他來就喊我把賬本子抱出來。”
說是賬本,不過是4張油膩泛黃的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姓名、金額。其中,最多的一張上有51個人,金額共是8252.09元。
正月初五上午,曾經的青壯年小伙如今大多已成了古稀老者,大家聚集在喻克倫妻子的老家,喻克倫當場拿出現金,每人在簽上名后,都能領走當年的工錢,200元至500多元不等。雖然是35年前的標準,但是工友都表示不會催要利息,他們說:“35年的爛賬能要回來,本身就很不錯了,多一點少一點,都不那么重要了。喻克倫兌現了給工友的承諾,這才是可貴的。”
35年過去,終于兌現了100多名工友的工資,喻克倫如釋重負地說:“非常感謝當年一起打拼的兄弟,沒有埋怨,沒有怪罪,沒有加收一分利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