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qū)大圩鎮(zhèn)東臨南淝河,南濱巢湖,是國家級農(nóng)業(yè)綜合開發(fā)區(qū)、國家級無公害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基地,有萬畝蔬菜基地、萬畝林果基地和五千畝水生作物基地。自2016年6月30日起,合肥連日普降大到暴雨,南淝河水位不斷暴漲。南淝河一旦破堤,損失不可估量。大圩鎮(zhèn)新民村黨支部書記潘理俊深知抗洪搶險的重大責任,他第一個站出來,帶領村民全身心投入到排澇防汛攻堅戰(zhàn)中。
1.“抗洪書記” 勇于擔當堅守26個日夜
大圩鎮(zhèn)是著名的“葡萄之鄉(xiāng)”,每到葡萄成熟的季節(jié),這里的人們都會充滿豐收的喜悅。然而,2016年6月30日晚,一場又急又猛的特大暴雨襲來,合肥南淝河水位迅速上漲,新民村的葡萄田受到嚴重威脅。作為新民村黨總支書記的潘理俊急得一夜沒有合眼---那是全村所有人的生計!
2016年7月1日夜,又一場大暴雨過后,數(shù)千畝的葡萄園泡在了水中。潘理俊立刻召集村兩委配合供電部門一起送電,指揮調(diào)用架設數(shù)臺水泵,積極組織村民疏溝排水,生產(chǎn)自救,一干就是三天兩夜未合眼,直到葡萄園內(nèi)排澇完成。葡萄園雖然保住了,但是3200米長的南淝河大堤卻依然處于危險中。如何守護南淝河大堤?潘理俊又開始奔波忙碌:設置4個值守點,村干部和黨員24小時值班,2小時巡查一次,一旦發(fā)現(xiàn)滲漏等險情,隨時組織人員搶險固堤。
潘理俊患有糖尿病,平時需要多休息。但大堤值班人手有限,他常常以年紀較輕為由,主動要求多值夜班。工作中,潘理俊總是顧不上休息,跟大家一起填土裝袋,肩挑人扛,哪里發(fā)現(xiàn)管涌、滲漏,就緊急調(diào)度人員進行加固。新民村村民說:“那段時間,潘書記基本上是晚上巡堤,白天工作,每天也就休息三四個小時。”
7月27日凌晨,潘理俊一個人深夜巡堤,終因過度勞累,倒在了他悉心守護的南淝河大堤下。倒下時他手里還緊緊握著夜班巡堤用的手電筒,從此再也沒有醒來。潘理俊犧牲后,許多村民自發(fā)前往送別。不少人都還記得這樣一個細節(jié):“潘理俊忙于搶險排澇,幫大家保住了田地。但潘理俊自家的十余畝葡萄園,由于泡在水里沒及時打理,大半被淹。”
2.實干書記 他是“中部吐魯番”的帶頭人
大圩鎮(zhèn)新民村是大圩葡萄的發(fā)源地,曾被譽為“中部吐魯番”。
寬敞平整的百果園路,是新民村的一條交通主道。每到收獲的季節(jié),道路兩邊的葡萄園就會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葡萄飄香。而這一切,被稱為“實干書記”的潘理俊卻再也看不到了。
2008年,潘理俊擔任新民村黨支部書記,逐漸成為村里葡萄種植的領路人。起初,葡萄品種單一,數(shù)量過多價格低廉,許多果農(nóng)賣不上價格,甚至賣不出去。后來,大圩鎮(zhèn)政府引導村民豐富改良葡萄品種,實行多元化種植。辭舊迎新,新政策往下推肯定會受到不小的阻力,許多村民不愿嘗試。是潘理俊率先拿自己家的葡萄“動手”,幾年后大獲豐收。
有了成功的經(jīng)驗,潘理俊就開始一家一家上門做工作,給村民“算明白賬”,手把手教授種植技術。當?shù)卮迕裾f:“原來葡萄園區(qū)雨天泥路難行,潘書記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多方爭取,上下協(xié)調(diào),將園區(qū)的道路硬化、新修,打通葡萄園內(nèi)的微循環(huán)。”潘理俊特別記掛葡萄的銷售情況,不僅親自上陣推廣銷售,還為舉辦葡萄節(jié)宣傳活動想了很多點子。現(xiàn)如今,新民村已從曾經(jīng)的“困難戶”華麗轉(zhuǎn)身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基本家家戶戶種葡萄,種類包括夏黑、醉金香、金手指等20余個品種,種植總面積2000余畝,新民村還榮獲了農(nóng)業(yè)部頒發(fā)的“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zhèn)”稱號。
富了鄉(xiāng)親,美了村子,“新民村的葡萄種植能有今天,怎么能少得了潘書記的功勞!”許多村民這樣說。
據(jù)了解,為了不負鄉(xiāng)親們的囑托,潘理俊放棄了在外承包的工程,舍棄了“賺大錢”的機會,用實干贏得了民心。
3.村民的“接線員”“有困難找潘書記”
新民村村民說:“在我們村民的嘴里,經(jīng)常會說這樣的話,那就是‘有困難,找潘書記’。”這話一點都不夸張,潘理俊的一顆心,不論是春夏秋冬,還是嚴寒酷暑,都在想著村民、念著村民。村民們早已習慣有事就找潘理俊幫忙,他是村民的“接線員”,而他的妻子卻很難撥通他的電話。
90多歲高齡的村民史國英,是新民村的困難戶。潘理俊生前始終關心著她,惦記著她。平時無論多忙,只要有一點空閑潘理俊就會去看望史國英。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潘理俊首先想到的就是給史國英送些禮品,并陪她說說話。史國英的兒女離得遠,于是她就把潘理俊當成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平時買米、買菜、買油之類的事情,都由潘理俊代勞。
村民程書國的老父親患急性心肌梗塞,需要做手術,要給心臟做3個支架。心臟支架15000元1個,3個支架就需要45000元,這對于程國書這樣的貧困家庭來說是天文數(shù)字。程書國說:“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晚上9點多,我敲開了潘書記家的門。他了解了情況后,先安慰我,讓我別急,他幫我想點子。”“大概到了第二天凌晨1點多,潘書記突然來到我家,拿給我兩萬多塊錢,讓我先去救急用,欠條都沒讓我寫。”事后,程書國得知,這些錢不是潘理俊的,是潘理俊連夜找人借來的。
為了挽救村民的生命,潘理俊不怕丟面子,連夜找人去借錢。在“萬元戶”還是人人羨慕的90年代,潘理俊“一出手”就是兩萬元。但是,他自己卻是個地地道道的“窮書記”。
從2008年開始,潘理俊就靠著自己的“座駕”——電動車,每天奔波在全村各個角落,“他出行都靠電動車,無論去哪里。有一次,有人來訪,得知書記靠電動車出行,他們都不敢相信。”8年下來,在一個村民印象里,潘理俊一共騎壞了3輛電動車。
“和父親溝通不多,他卻用行動教會我如何做人。”與父親相處的歲月里,兒子潘虎看到了責任與擔當如何用實際行動來詮釋,看到了帶給自己如山父愛的人,如何把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事情當成自家的事情來看待。
“苦干加實干的好書記!”“真心實意為人民辦事!”村民們大多這樣評價自己的村支書。潘理俊,一個普通村支書的名字,深深印在群眾的心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