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啊,你吃飯。”昏黃的房內,范益霞給坐在床邊的小路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山芋粥。小路低著頭,反應有些遲緩。范益霞將筷子放在他的手中,又牽著他的手放在碗邊。看著如此母子情深的畫面,真讓人百感交集。
1.鄰居抱來失明棄嬰 善良夫婦主動收養
天剛下過小雨,樊繼志家門前唯一的一條路格外泥濘,遠遠看去,院子里正站著一名男子。兩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微微顫抖,感覺到周圍有人走近,他不禁往后退了幾步。雖然低著頭,但他深陷、緊閉的眼窩卻還是格外引人注目。這名男子就是樊小路——樊繼志撿來的雙目失明的智障兒子。
小路的爸爸樊繼志、媽媽范益霞都已經60多歲。回憶起當年,范益霞覺得,留下小路是做母親的天性使然。
1987年5月24日,鄰居在路邊撿到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此時,恰逢范益霞坐月子,鄰居就把這個小孩送來了。范益霞回憶,第一眼見到這個小孩時,肚子上的臍帶還沒脫落。“他外面蓋著一條大毛巾,里面包著兩條小被子,被子里夾了10塊錢,還有張小紙條寫著‘小孩出生于5月18日’。那個時候就看出來小孩的眼睛好像不太好,一只眼睛始終睜不開,另外一只眼睛向外凸出。”但想著自己有奶水,多一個也沒什么,樸實善良的范益霞就把小嬰兒留了下來。
到醫院檢查發現,果不其然,小路的眼睛是治不好的,天生眼盲。
2.衣食住行細心守護 不讓孩子受委屈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在全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小路一天天長大了。“開始只是以為孩子眼睛不行,后來發現他生活也不能自理。小時候還會說話,但到15歲以后,一句話也不說了。”范益霞回憶說,這讓原本就貧困不堪的家庭措手不及。
小路在5歲左右的時候,因為實在沒人照顧,家里將小路送到城里的福利院,但一個星期后,又把他接了回來。“去看他,發現他因為不會自己吃飯,全身上下都掉滿了飯粒,整天大叫‘媽媽,帶我回去。’我怎么忍心呢?又把他接回來了。后來,我們又送小路去上盲人學校,結果他生活不能自理,在那里兩個月,老師錢都沒收就把他送回來了。”從那以后,小路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雖然貧窮卻充滿溫情的大家庭。
轉眼29年過去,如今樊繼志夫婦的兒女們都已長大成人,本可以松一口氣的兩位老人還要為小路犯難。
“農忙時分,不管地里的農活有多忙,每到飯點,媽媽總要趕回家不顧勞累為弟弟做飯,媽媽總是先嘗好飯菜的溫度,再喂給弟弟,每晚媽媽都要起來好幾次,看看弟弟被子有沒有蓋好,生怕他著涼,媽媽對弟弟的照料比對我們好多了。”范益霞的女兒回憶說。
小路有時候鬧脾氣不吃飯,夫妻倆得把飯端到他的面前,看著他吃下去。小路大小便不能自理,隨時隨地都需要換洗。“有時候一天要洗四五套被單,隨時臟了就要洗,不然就干不了,沒法給他換,到冬天被子根本曬不干,只能靠在村里借被子過活。”為了保證小路臟了就有人幫著換衣服,讓他時刻干凈舒服,不管多忙,家里必須要留一個大人來專門照顧小路。“不讓兒子受一點委屈”是樊繼志夫婦最樸素的愿望。
3.老來多病擔心癡兒 盼好心人愛心接力
沒日沒夜的操勞,使得夫婦倆疾病纏身,樊繼志患有高血壓、腦梗,范益霞患有腰間盤突出。家里雖然有些地,但只能雇人干活,全家上下的支出只能依靠范益霞在城里每天綠化賺的50元錢。以前老母親在時,還可以搭把手,5年前老母親去世,家里僅有的兩個勞動力還要騰出一個照顧小路。
了解到樊繼志夫婦家的特殊情況,相關部門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們第一時間幫他們辦了低保,鎮里和村里每年都會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但杯水車薪,要想徹底解決問題,還得需要好心人接棒!”村委會負責同志說。
未來,是樊繼志最不愿意提及的字眼。“城里的福利院不愿接收他,也沒有好心人愿意繼續撫養他。”說著說著,樊繼志的眼眶濕潤了。“我們在的時候還好,反正是農家人,自己的莊稼自己吃,有我們一口飯,就有他的,餓不著,但以后呢?我真害怕哪一天病倒起不來,就沒人照顧這個孩子了。”“趁著自己還能動,我想趕緊給孩子找一個好歸宿,這樣我也能放心地閉眼了。”范益霞抹著眼淚說。
“如果以后子女們生活條件好了,就把小路給他們養,如果他們的生活條件都不好,那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目前,樊繼志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找到一個好心人,能帶小路去大醫院看看,再接下老兩口的接力棒,把小路養下去,讓他后半生有個依靠。 |